欢迎光临www.0033mt.com!
  • 市委
  • 人大
  • 政府
  • 政协
首页| 政协概况| 领导之窗| 机构设置| 民主党派| 委员风采| 规章制度|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瑞昌政协网站> 视察调研

瑞昌市城区农贸市场视察报告

政协瑞昌市门户网站 发布日期:2014-08-13 浏览次数:

农贸市场是城市公益性服务设施,其建设是城市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更是方便、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一项民生工程。为了解我市城区农贸市场建设情况,根据市政协常委会的工作安排,11月26日,经科委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城区兵马垅、青龙、金三角、赛湖再就业等四个农贸市场进行了视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城区现有兵马垅、青龙、金三角、赛湖再就业四大农贸市场,分别由市政府、湓城街道、赛湖供销社和个体户四个主体投资兴建,总投资约500万元,于1996年至2004年分别建成。四大农贸市场总面积11628平方米,年交易额在4.2亿元以上。其中兵马垅农贸市场投资119万元,市场面积4328平方米,为顶棚钢结构式,设置摊位210个,现实际使用摊位90个,从业人员180人,年均交易额约1亿元;青龙农贸市场投资75万元,市场面积1800平方米,为顶棚钢结构,设置摊位180个,现实际使用170个,从业人员340人,年均交易额1.3亿元;金三角农贸市场投资168万元,市场面积1900平方米,为混凝土框架式结构,设置摊位120个,现实际使用80个,从业人员160人,年均交易额约8000万元;赛湖再就业农贸市场投资120万元,市场面积3600平方米,为混凝土框架结构,设置摊位240个,现实际使用240个,从业人员500人,年均交易额1.2亿元。城区四大农贸市场主要从事经营各种农副产品,承担着全市居民生活购物需求。四大农贸市场为发展物流,搞活流通,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经营,繁荣市场,振兴经济和方便市民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问题

随着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迅速增加,我市城区农贸市场建设也存在一些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1、缺乏长远的市场发展规划。到目前,我市还没有专业的、适用的、长远的农贸市场发展规划,农贸市场建设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末的水平。随着我市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迅速增加,城区农贸市场分布不均衡、不合理性越来越明显。如城区四大农贸市场中,再就业、青龙二个市场服务人口多,但是容量明显偏小,市民买菜非常拥挤;而兵马垅农贸市场服务人口相对较少,内空置摊位较多。还有在推进新城区和新小区建设中,农贸市场没有纳入总体规划,没有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品位的提升,也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2、市场基础设施条件薄弱。一是市场建设年代较早,如兵马垅、青龙农贸市场,由于是比较简单的棚架式,年数已久,大棚金属框架锈迹斑斑,设施老化破损严重,随时有垮塌的危险,存在安全隐患。二是建设标准较低,市场综合功能不完善。缺乏公共厕所、垃圾处理、临时摊担区、停车场及农副产品检测室、复称投诉台等公共设施;缺乏与鲜活即食商品流通相适应的通风、采光、保鲜、卫生等配套设施。不适应市民对菜品新鲜、食品安全卫生条件等方面的需求。三是更新改造比较慢。近年来,农贸市场改造比较少,除了市场顶棚修补外,市场基本没有改造,市场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吸引不了人气。

3、市场内部管理不够完善。目前,市区农贸市场除兵马垅市场外,其他均为个人承包经营。承包者较少考虑农贸市场的社会公益性,而是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短期行为较严重,造成市场管理混乱无序。一是承包者一味追求利益,造成市场经营户成本过高,菜价也随之升高,还有极少数不法经营者在经营中屡屡发生掺假售假、短斤少两现象,严重侵害了广大消费者利益。二是环境卫生比较差。大部分市场脏乱差现象严重。活禽宰杀区没有隔离,水产经营排水不畅,卤腊食品没有配备防尘防蝇设施。污水横流,杂物遍地,气味难闻。三是存在安全隐患。市场内人流车流交织,有的市场甚至在通道上再设摊位,造成市场的通道阻塞,加上电线线路老化、消防设施不够完善,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4、市场外环境治理有待加强。城区大部分农贸市场之外都伴有马路市场,兵马垅、青龙二个市场外占道经营情况更严重,还有居民区的小巷子、街道上存在推车挑担贩卖的现象。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直接减少了市场的收益,更影响市容,造成交通堵塞,易引起交通安全事故。对于这一现象,有关部门花了一定的精力进行管理,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往往执法人员一走,摊担又重新出现。这个问题说明除要加强监管力度外,还与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市民买菜有需求,菜农卖菜有要求等因素有关。

5、市场资金扶持力度不够。一是财政的公益性投入不足。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农贸市场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财政对农贸市场除城市创建、救灾补损、排除安全隐患等特殊情况外,公益性投入较少。多年来,我市也没有出台支持鼓励农贸市场建设的配套措施和优惠政策。二是经营管理者没有后续投入的积极性。农贸市场有很大的公益性,投入大、收入少,仅靠租赁摊位获取收益,经营管理者不愿花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市场建设上来。三是市政府于2001年成立了瑞昌市市场建设服务中心,为市政府下属自收自支单位。由于管理体质问题,市场服务中心只管理兵马垅农贸市场,难以参与其他农贸市场的管理,不能发挥对全市农贸市场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的作用。中心由于收益逐年萎缩,人员负担重,维持运转都有困难,更没有资金投入到市场的维护改造。

三、几点建议

加快农贸市场建设是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根据我市实际,城区农贸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应按照“立足实际,方便群众,便于管理,提升品位”的总体思路,通过改造升级原有市场,合理规划建设新区市场和小区便民市场,取缔马路市场,在城区建立起与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农贸市场体系。

1、制定发展规划。建议市政府尽早出台《瑞昌市集贸市场发展规划》。农贸市场建设和改造,必须以规划为指导,通过规划手段引导农贸市场建设。一是巩固现有市场,根据发展需要,并做相应的升级改造。二是考虑人口密度、服务对象和范围,本着便民的原则,适当规划建设一批社区、小区农贸市场。三是在新城区建设中,统筹规划好农贸市场建设。如城西客运站和大唐新区,农贸市场建设需纳入总体规划。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把市场建设与新区、小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将农贸市场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纳入房地产开发公建项目,与城市开发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2、理顺管理体制。目前,我市农贸市场管理存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承包三种管理模式,由于管理体制不顺,造成市场管理混乱。今后,应充分利用市场中心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好市场建设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一是市场建设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可吸取社会资金建设,产权归政府所有,由市场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二是尽快出台《瑞昌市集贸市场管理办法》,解决农贸市场管理职责不明,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投资业主管理缺位问题,使农贸市场管理走上规划化轨道。三是由市场中心统一运作。统一摊位出租标准,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监管市场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卫生、服务质量等。通过强化管理,不断改进市场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

3、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农贸市场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并制定相关的资金使用办法,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加强对农贸市场建设招标、验收、使用等全程的监督,确保政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制定优惠政策,涉及农贸市场规划、土地、建设、验收、管理、经营等方面要给予全方位的政策优惠。同时,政府要积极鼓励扶持农超对接项目,通过推进农超对接,以缓解农贸市场的压力,确保农民增收,消费者获得实惠。

4、完善服务功能。搞好农贸市场的软硬环境建设。对现有农贸市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使其经营环境更整洁卫生,市场管理服务更规范。重点增设宣传系统、防盗监控系统、食品检测系统、商品行情信息系统等必要的市场服务设施;指导市场投资者对摊位门面按文明市场管理要求划行归市;加快对旧摊位的改造,尽量减轻经营者的负担,使负担更趋合理;加强对市场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确保管理公平、公正。

5、加大整治力度。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市场服务中心要加强对市场业主和经营户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加强经常性的经营道德教育,使经营者做到自觉守法经营、文明经营。二是针对马路市场,短斤少两,掺假售假不法经营情况,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整治活动。采取经常性的巡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制定措施,明确责任,确保整治取得成效。三是建立一套规范的市场管理机制。按照《市场管理责任书》、《商品交易市场入市经营合同》等示范文本内容规定的要求,建立一套规范化市场管理机制,使市场管理逐步达到市场秩序规范有序,市场设施配套完善,市场主体诚信自律,市场监管职能到位的目标,为市民营造放心的、安全的消费环境。

 

主办:政协瑞昌市委员会      承办:瑞昌市政府信息办